關鍵詞:蘇州刺繡藝術;發展;繡娘
1878年,蘇州的繡莊以運銷蘇繡為主要業務,魏氏有機會看到蘇繡并學習繡制,每三天就能繡成一對獻獻,由丈夫拿到城里托售,得一元銀元,可買一石谷子,成為家庭經濟收入的補助來源。1886年魏氏進城拜訪胡蓮仙,二人很快成為密友。她們在解決生活的實際需要和美感要求的創作過程中,在蘇繡原有的基礎上借鑒粵繡風格,為湘繡創立了新局面。
她們不遺余力地傳授技藝,長沙市的南北郊;魏氏的家鄉—長沙東鄉的袁家坪、鄰近的沙坪;西鄉的漁灣市、漾灣市、三漢磯一帶等都是她們傳授技藝的地方。1934年,長沙周邊地區以刺繡為業的婦女達近萬人。直到今天,這些地方還是湘繡的中心,尤以袁家坪一地,繡工已發展至二千多人。
1894年,金靜芬9歲時被母親送到吉田巷一位姓范的繡娘家學習刺繡,三年滿師后獨自從“大同”、“裕泰成”繡莊領一些衣披、桌圍等繡件日夜繡制,貼補家用。1904年,她又經沈壽家的幫傭尤大媽介紹拜沈壽為師學繡高級欣賞品。最后,繡娘之間通過技藝交流也推動了蘇繡藝術的發展。晚清,蘇州邊區塘口的華理能詩善畫且精于刺繡,她經常與同樣擅繡的許頻韻交流技藝,為更系統地給學生授藝,兩人還合著了刺繡教科書。沈壽無論走到哪里都帶上同鄉的繡娘,如沈立、徐志勤、蔡群秀、朱心柏、金靜芬和沈英等,她們相互切磋共同探討,將蘇繡藝術的種子撒播到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