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的發展還體現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問題。早在清末,沈壽從西方的油畫、攝影等藝術中得到啟發,發現了“面光者明,背光者陰,陽者明,陰者暗”的光色表現問題,吸收了西洋畫中講究光線明暗的優點,首創了把油畫作為刺繡畫稿的“仿真繡”,使作品達到立體感和真實感,提高了蘇繡藝術的品位和檔次。仿真繡的成功“打破了蘇繡千年來以中國畫為粉本的舊框架,使西洋素描、油畫、攝影照片等皆可作為‘粉本’上繃繡制,使蘇繡作品的面貌煥然一新。”這表明,仿真繡是傳統蘇繡文化吸收了西方繪畫藝術而進行創新的結果。因此,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和利用外來文化,不斷解構和重構新的民族文化。文化重構的結果有兩種:“其一,某種外來文化取代原有文化;其二,外來文化與原有文化共存、融合,或者是豐富了原有的文化現象,或者是形成了新的文化現象。”從蘇繡的實際變遷來看,走的是后一條道路。特別是蘇州刺繡研究所近年來和美國攝影家羅伯合作開發新產品,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可見,蘇繡要發展需要結合現代科技和外來文化不斷創新。
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表明,全球化是由大量的地方性和區域性過程的結合形成的。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每個地區既傳入外來文化,也保留原有文化,社會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豐富,民眾的選擇也就更多。“人們認識到不僅需要吸收他種文化以豐富自己,而且需要在與他種文化的比照中更深入地認識自己以求發展,這就需要擴大視野,了解與自己的生活習慣、思維定勢全然不同的他種文化。”克蘭在研究媒體與都市文化以后認為,鑒于少數第一世界(由
工業市場經濟組成)的支配地位,以及全球性文化再現與美國和西歐有關的一種特殊文化和社會價值混合物的程度,有必要發展融會了許多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價值的一種真正的全球性文化。對于一個地區或國家來說,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對比,常常會引起文化自覺和民族認同的意識,促使其政府和民眾有意地保留甚至加強原有的、傳統的文化。費孝通教授指出,要是能夠從別人和自己不同的東西中發現出美的地方,才能夠真正美人之美,形成一個發自內心的,感情深入的認知和欣賞。只有這樣,才能夠相互容納,產生凝聚力,做到民族間、國家間的“和而不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應該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真諦。為了認識到地方性知識,做到文化自覺,首先是要自覺到自身文化的優勢和弱點,懂得發揚優勢、克服弱點;其次要對在過去條件下形成的傳統文化進行新的詮釋,使其得到更新;再次,需要了解世界文化語境,使自己的文化為世界所用,成為世界文化新建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只有在從原生態到市場態的過程中保持其文化內涵,只有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只有使現代科技和外來文化結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蘇繡才能獲得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