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杜荀鶴曾作《送人游吳》:“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詩中描寫的盡是小橋流水、錦繡繁華、漁歌晚唱,此種美景人間天堂獨有。
流連于蘇州城的窄道民巷內,常常會遇到粉墻黛瓦內一二女子端坐木凳上,纖纖素手,飛線走絲,驀地便是彩蝶翩躚,或是花朵兒斑斕。史料記載,這個城市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便開始有刺繡,而這些手握綿綿繡花針的女子們便被喚作“繡娘”。
一枚針,一縷線,牽動的是蘇州和蘇繡幾千年的芳華,多少代人的夢想。
千年蘇繡繡如畫
在中國,蘇繡與湘繡、蜀繡、粵繡并稱“四大名繡”。據統計顯示,蘇繡占中國繡品市場國內年消費與外貿出口總量83%以上,謂之“刺繡四大家族的老大”毫不過分。
蘇州城建于2800年前,史書中出現最早的關于蘇繡的記載,便是春秋吳時,吳王夫差為西施用蘇繡設計“青蓮包頭”、“藕荷腰兜”的服飾。如這記載不訛,那么蘇州刺繡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歷史了。
2500年中,蘇繡從鄉村僻野,走上大家閨閣,直至廟堂之高。
農耕時代的“村野繡”。古代蘇州刺繡多為衣服所做,將紋身與蔽體之功能合二為一便是刺繡。蘇州人早期的刺繡多是鄉間農婦所為,刺繡除了為自家人有衣穿外,還可換作它物,補貼家用。吳地氣候溫潤,桑蠶之事得天獨厚。此時的蘇繡技術還處于比較初級的水平。
關于“閨閣繡”的記載出現于唐宋時期。在江南,蘇繡被稱為“女紅”,是每家女孩子都要學習的一門技術。普通人家的女兒學了用來補家糊口,富貴人家的女兒學習則為修身養性。白居易《秦中吟》有“紅樓富家女,金摟刺羅襦”。自宋代起,“閨閣繡”逐漸走出衣飾之限,發展為一種鑒賞品。“閨閣繡”發展的高潮時期在明代,吳門畫派功不可沒。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這些人自小生于蘇州,自然對蘇繡天生就有感情,他們不但品評蘇繡,而且參與創作、討論,蘇繡與書、詩、畫結合,相得益彰。
宋代以后,在蘇州、南京、杭州等地設有專為皇室制作日用品的織造府。《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其祖上便做了60多年的江寧織造,而曹公也專費筆墨,言賈家有一稀世繡品——“瓔珞”,乃是“姑蘇女子,名喚慧娘”所做,以此來烘襯書香宦家的奢貴,足見蘇繡珍品是一種家世、身份的象征。這些專為皇家貴戚所做之繡被稱為“宮廷繡”,圖案、花色有專門的級別規定,對做工要求頗高。
如果說“鄉野繡”多是出于實用之目的,“閨閣繡”算得上一種文化,那么最終走上廟堂的蘇繡則已經膨脹而成為一種文化、權力和身份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