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壽畢生從事刺繡技藝研究,首創“仿真繡”,積累了豐富的刺繡經驗,并對刺繡藝術有獨特的見解。晚年在張謇先生幫助下所著的《雪宦繡譜》(1919年由翰林書局出版),是中國刺繡史上一部刺繡理論與實務操作互見的專門著作。
該書分“繡備”“繡引”“針法”“繡要”“繡品”“繡德”“繡節”“繡通”八節。
“繡備”是指刺繡所用的工具,如繃架、繃架、繃凳、繃布、繃邊竹、剪、針等。
“繡引”是計針法以外的一些刺繡工序,如剪線、劈線、剪針
“繡品”“繡德”“繡節”可概括為刺繡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例如,姿勢要端正,要注意清潔、節約,要在工間稍事活動等。
涉及刺繡技法與藝術觀點的是“針法”“繡要”“繡通”三切。
“針法”是繡譜的重點,沈壽將蘇繡針法進行科學的分類并加以系統化,共歸納為齊針、戧針、單套針、雙套針、扎針、鋪針、刻鱗針、肉入針、打籽針、羼針、接針、繞針、切針、滾針、施針、散整針、虛實針、共18種。
“繡要”主要是講繡好一幅藝術品的六個要素,即審勢、配色、求光、肖神、妙用、縝性,中心在于求光與肖神。她認為這兩點是衡量刺繡藝術品成功與否的關鍵。為達到這個要求,她又在配色、妙用二節中加以說明,并指出,本色應“視所繡物之真狀,時時換針以合其色”。“妙用”是說“色有定也,色之光無定,針法有定也,針法之用無定”,要善于根據刺繡對象而變化發展。
“繡通”說的是刺繡與繪畫的關系。
《雪宦繡譜》是沈壽畢生刺繡實踐的總結,亦是她一生在藝術上探索求新的記錄。正如她在序言中談到的,“我針法非所受也,少而學焉,長而習也,舊法而已。即悟繡之物象,物自有真,當放真。即見歐人鉛油之畫,本于攝影,影響生于光,光有陰陽,當辨陰陽。潛神凝慮,以新意運舊法,漸有得,既又一游日本,觀其美術之繡,歸益有得。久之久之,遂覺天壤之間,千形萬態,但入吾目,無不可入吾針,既無不可入吾繡”。這也是她首創“仿真繡”的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 |